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童书分级制度:是约束也是保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原标题:童书分级制度如何尽善尽美  
  刚刚闭幕的第七届江苏书展上,京、沪、江、浙等地共同发布了一份《中国分级阅读苏州宣言》。《宣言》提出,根据国情自主打造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分级阅读标准和测评体系,让分级阅读助力少儿健康成长。
  在出版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童书分级制有利于人们更加便捷地选择图书。当然,不可否认,读书是个人体验,每一个孩子都不相同,那么,如何让分级制度做到尽善尽美?如何不束缚孩子?本报邀请了两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纵论图书分级之路。
  约束也是保护预防伤害儿童
  熊丙奇(教育学者)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从业者乃至出版机构,对图书分级的问题,都存在一定的紧迫感。多年来,很多人一直在呼吁和倡议建立图书分级体系,甚至有不少家长、出版机构也在身体力行,但这种个体的、民间的呼吁,包括自律效果并不太好。即便某个有责任感的出版机构,加强自身的审查机制,不出版那些可能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书籍,但如果有一个更倾向于谋利的出版机构,喜欢打擦边球,不顾及未成年人的健康和权益,这些努力就都会付之东流。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很多,市场上,有些动漫作品,如《死亡笔记》、《找死的兔子》之类,可以随意上架销售,孩子很容易获得这些书籍,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就难以避免。所以,唯有通过政府部门制定标注,严格评定,强化监督,才能真正建立一套图书分级的体系。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图书分级的体系,但他们的体系,其实并不适合我们。首先,那些分级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双方的利益,比如一些成年人想看含有暴力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能给孩子看。正因如此,很多人担心,我们一旦实行图书分级,可能会导致一些原本不能出版的暴力之类的内容获得出版的机会。这也是反对图书分级的重要理由之一。
  其实不必担心,因为我们的图书分级和国外的不同,我们更多站在未成年人利益上,以保护未成年人为核心,对儿童读物进行分级,制定详细的分级体系,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不会产生反对者所担忧的问题。
  为什么要对儿童图书分级呢?原因有二,第一,不用担心含有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书籍伤害孩子。其二,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即便没有色情暴力等内容,也不是所有的出版物都适合孩子,比如《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适合一切人,上至老人,下至幼童,都在玩,结果孩子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自制能力,出现了很多沉迷、荒废学业的现象,严重的甚至导致家庭悲剧,这样的游戏,真的适合孩子吗?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很多领域已经出现了和分级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些和运动相关的电视节目,在表演一些具有危险性的节目时,都会出现警示,告诉孩子这是特殊表演,不可模仿。
  有人担心分级会限制孩子的阅读,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一种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当然,这种限制并不是非常死板的,几岁只能看几岁的书,它不否认个体的特殊。这也是公共管理普遍的问题,总是要在普遍的共性和特殊的个性中寻找平衡。我想,至少到今天为止,绝大部分人还是觉得,某些内容确实对孩子的成长有害而不是有意,这种共识,正是儿童图书分级的基础。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分级,我想也不等于画地为牢,把一切有危险的内容都排除在外,就好像《西游记》,孩子们看到孙悟空驾筋斗云,都会心生向往,但绝大部分孩子不会去尝试,万一真有个孩子去模仿,受伤了,也不会有人觉得《西游记》不能读了。
  分级是为服务阅读影响有限
  倪延风(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
  儿童图书分级制已经提出很多年,但人们的观念转变需要时间,就如绘本,这个概念早已有之,但在国内获得普遍认可,也不过10多年的时间。
  直到今天,很多人对儿童图书分级仍旧存在误解,觉得一旦分级了,孩子就得按照这个标准去读书。其实不然,首先,分级制即便实施,也不会那么精准,固然,1、2岁的孩子和5、6岁的孩子,读的书籍必然不一样,但3、4岁和5、6岁呢,可能区别并不明显。
  其实,分级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可以提供相对精准的服务,比如家长,现在每年的图书出版量那么大,新的旧的儿童图书浩如烟海,这必然给家长的选择带来困难,有可能就买错了,有了分级制,至少家长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再如幼儿园,幼儿园买书,往往是批量采购,不大可能把所有的书都了解一遍再去采购,甚至有时候只是在网上看个书名就买回来了。当然,不排除那些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可以买到很好的图书,但对更多的幼教从业者来说,分级制依然有很好的服务性。
  在过去不短的时间里,儿童图书分级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争议在于,对孩子来说,分级究竟是不是好事,有的孩子阅读能力强,3岁的时候读别的孩子6岁时就读的书,也不稀奇,或者尽管不懂,但依然有收获,不必非要按着年龄来读书。这种现象自然存在,也无可非议,但我想,如果由此而觉得不必分级,也未必妥当。一方面,如前所说,分级更像一个服务机制;另一方面,分级的效用也未必就有那么夸张,不会出现一旦分级,孩子就不看级别外的书。
  对于孩子来说,分级制有没有意义呢?我想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尽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但孩子们的成长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比如说1到2岁,基本上都是孩子认知世界、建立行为规范的阶段;3到4岁,是这个行为规范逐渐稳固的阶段;5到6岁,需要的则是坚持。这不算是严格的界限,只是一些规律而已。
  其实,分级制真正的困难在于,究竟该如何制定分级的标准?谁来制定?又有谁来为图书一一评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教育水准等都不一样,怎样才能制定一个适合大多数孩子的标准呢?是的,适合大多数,即便是分级标准制定完成了,也是适合大多数的孩子,而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
  另外,和分级体系并行的,还有一个分类体系,这很容易理解,比如科普、文学之类,也同样有帮助家长、幼教从业者选择图书的作用。当然,它也并没有限制孩子读书的能力。
  我想,在今天,更应该关注的,是究竟该如何提升和加强童书原创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家长教育意识的提高,童书市场发展得非常快,和前些年相比,扩大了几倍,但质量方面依旧堪忧。哪怕是引进版权,也几乎都买尽了,提高原创能力已迫在眉睫。不论是业内人士,还是研究者,也都在不断想办法,前不久举行的少儿出版社长年会上,也同样在讨论如何提升原创力的问题。我想,在这方面,分级制或许也有一定的作用,分级制可以为图书的评选等服务,至少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年龄段的作品是多还是少,这也可以给创作者提供一些服务性的信息。
  主持人说
  《卖火柴的小女孩》该几级?
  分级是很好的方式,如何分级才是真正的麻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都可以分门别类,比如安徒生童话,当然是儿童读物,但如果要分级,可能就会遇到麻烦,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大雪纷飞的寒夜里,一个孤单的小女孩,在世人忘记的角落,悄然死去,为她送别的,只有火柴点燃时那一刹那的亮光。这样的故事,成年人都嫌凄凉,更不用说孩子了。
  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似乎也很难分类,《三字经》当然是蒙学教材,但“君则敬,臣则忠”该分到几级?《千字文》里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当然很好,但“妾御绩纺,侍巾帷房”又该怎么办?
  现代儿童文学,存在同样的问题,获得安徒生奖的曹文轩,他的童话里的世界,一样有时代的苦难和人性的矛盾,究竟应不应该让孩子直面这些成年人都难以理清的问题呢?
  分级或许不能指导人们“几岁的孩子该读什么书”,至少它可以告诉人们,某本书“6岁以下不推荐读,12岁以下在家长指导下阅读”之类,这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举措吧。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