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百姓的文化需求 “云”上精准对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家住普陀区宜川街道的石兰英是“文化上海云”的忠实用户,通过这一数字化服务平台,她不仅能及时掌握沪上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通过提前预约参与,还可以和爱好文艺的伙伴们一起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平台上全市500多个公共文化场馆、活动中心的排练厅、多功能教室、团队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全部可以免费预约使用。她说:“有了这片‘云’,看演出、组织排练到处跑,日子过得充实极了。”
  在“文化上海云”上,像石兰英这样的活跃用户有近100万人。从去年3月 26日正式上线以来,该平台平均每月为市民推送一万场文化活动信息。作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上海云”以大数据精准记录市民文化消费需求,正推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档升级。
  整合全市资源,打破“信息不对称”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个难题:一方面,总有居民说不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在举办;另一方面,文化场馆却常常抱怨人气不足。而一些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举办的文化服务项目,市民也未必喜欢。“文化上海云”架起市民与文化场馆之间的线上桥梁,使供需得以匹配。该平台汇聚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市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社区大屏等终端访问,便能知晓沪上各类文化活动信息,点击预订活动门票,参与互动评论,预约文化场馆。
  “原来我们只是一个区级的活动,上了‘文化上海云’后,全市的市民都参与进来了。”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介绍,借助“文化上海云”,该中心去年推出的“曼舞长宁———舞蹈艺术欣赏季”活动吸引数十万市民关注,在年轻人中的知晓度大幅提升。
  去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把“红星照耀zhongguo展”搬到了“文化上海云”上,展览在虚拟空间中延展。“以前我们策划一个展览要花几个月时间,却只展陈一个月。现在把展览、活动搬到文化云中,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展览并参与线上活动,这也有效利用了活动资源。”该馆副馆长吴榕美介绍。
  当五里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活动上线后,中心主任张炜玮很明显地感受到工作效率更高了。“以往的工作模式是活动举办前电话通知,活动开始现场人员安排登记,工作量繁重。现在,文化云线上预订,线下兑票,大大提升了效率。”张炜玮说。
  大数据倒逼公共文化服务升级
  “‘文化上海的特色是‘两头知道’,一头是百姓能方便知晓有哪些文化活动;另一头是政府知道,通过公共文化大数据,老百姓喜欢什么、活动上座率如何、场馆使用率如何,都一目了然。”为“文化上海云”提供技术支撑和运营服务的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欣透露,“文化上海云”上线一年多,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已基本形成,不同区、不同街镇、不同场馆的文化消费需求截然不同。比如,浦东新区最受欢迎的是周末举办的亲子类活动,松江剧场最受欢迎的是沪剧,徐汇区凌云社区85%的服务人群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这些大数据正广泛应用于文化管理部门、文化机构,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2016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3万张公益性演出票全部通过云平台预定。zhongguo国际青年艺术周,把“文化上海云”作为官方网络推广平台,活动服务人次达20万,覆盖人群超60万,是往年的5到6倍。嘉定区则依据“文化上海云”提供的大数据改变粗糙的考核、管理模式,成效明显,其公共文化场馆上座率已从之前的50%提高到目前的89.7%,场所设施利用率突破90%。2016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文化上海云”上发起了群众参与公共文化节目采购的投票,让群众直接点单,共有230万人次参与了投票。贴近群众需求的3000场节目最终被送往各个社区,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接下来,“文化上海云”将着力于文化资源的精细化服务,让系统识别出每一位用户的偏好,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地对接百姓需求。李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