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丹江古河道淤埋神秘青瓷(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河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出水青瓷”绿如麦苗

    内乡窑迄今未进行正式“文物发掘”,杨爱玲感叹:“它面貌不清楚,如同雾里看花。”因此,真正来自窑址无争议的完整器物为数极少,这批有定评的器物就显得弥足珍贵。杨爱玲曾两度写论文,解读这批器物。因为对其看重,她在《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瓷器卷》里收录了其中四件器物的图片,并作了详细介绍。

    时隔多年,已退休的杨爱玲对这批瓷器记忆犹新:“与临汝窑、新安窑、宜阳窑、宝丰窑青瓷有所不同,它的青更深一些,不像临汝窑的橄榄绿,也不像宝丰清凉寺窑的葱绿色,是一种独特的麦苗绿,它的青黄釉比其他窑的青黄釉也略显深,偏褐青色。”

    这批瓷器共77件,76件为内乡窑所出青釉瓷器,其中碗42件、盘26件、碟6件、洗2件,由于长期淤埋于水底沙中,大部分器物保存完好,只有个别器物打捞时不慎残破裂纹。

    杨爱玲首先要确定瓷器年代问题,她发现这批瓷器与耀州窑金代同类器物相比,器形极为相似,都是敛口、深腹小圈足,足内有脐,碗壁有一定弧度,内外施深青绿釉不过底,釉层较厚,釉的流动性不大。她首先断定瓷器窑口应出自耀州窑系,断代应为金代瓷。

    她还发现,这批器物和金代临汝窑、钧窑瓷器造型和施釉方法一样,但有釉色和胎质胎色差异。如果不是出自金代临汝窑和钧窑,它们又该是哪个窑口的呢?

    杨爱玲比对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集的内乡窑金代瓷器碎片,发现这批完整器和那些碎瓷片,造型釉色、胎质胎色、工艺特征极为相似。杨爱玲断定这批青瓷为金代内乡窑瓷器。

    内乡窑自唐末开始烧造,宋代是其鼎盛期,那么金代内乡窑是否开始走下坡路了呢?

    杨爱玲细考这批瓷器,肯定地讲:“金代内乡窑仍处于烧瓷高峰。”

    这批瓷器中大盘、大碗器形颇多,这些器形造型规整、釉质润泽光亮,大碗一般口径在20厘米左右,碗腹比较深,但圈足较小,这是宋元北方常见碗的造型特征,这批器物应该都是日用器,但做得一丝不苟,整体造型线条圆润流畅,连“挖足”等细节都做得很干净。

    宋金时期,内乡窑以印花青瓷为主,“沉船瓷器”中有多件为印花青瓷,十分漂亮。只有一件青釉瓷盘既印又刻,“盘内壁刻菊瓣纹,线条生动犀利。内底印缠枝花卉,严谨规整。很有艺术价值。”杨爱玲道。

    宋代青瓷极辉煌,到了金代,河南各窑口虽然还烧青瓷,专家们多以为不及宋,很少提及。各类文物书籍评述内乡窑时也多持此说。但在杨爱玲看来,这批金代瓷器,“釉色除个别器物因水浸微微泛白外,大多数器物青绿如碧玉,尤其是20多件大、中碗和大小不一的瓷盘,施釉较厚,釉质尤显晶莹润泽,光亮可鉴”。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认为,过去研究者对金瓷不做研究,不说金瓷,只说宋瓷。把很多北方金代瓷器都叫宋瓷。历代文人在正统思想支配下,往往夸大战争的破坏程度,认为宋室南迁,金代把北方所有重要窑口都破坏了,不再生产了,凡好玩意儿都是北宋的,把金抹杀了。马未都先生说:“实情并非如此,金代也有一百多年,也需要养息,需要生活,北方民间多个重要窑口在金代都有优良瓷器存世。”杨爱玲先生的厘定,还了金邓瓷本来面目,给了它应有尊重,也再度印证了马未都的看法。

    这批有着“麦苗绿”釉色的“出水”青瓷,其所出窑口,现实和历史风貌又是怎样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