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上海人,你为什么要生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上海人愤怒了。

    由于新民晚报——一份长久以来被上海市民视为“自家屋里厢”的报纸,在社区版刊出了一篇文风跳脱俏皮、语带调侃的杂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 不带户籍个个英雄》,其中有一段话,现在被引用得快成名言了:“新上海人,浦东最多,办公大楼里最多。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尽管作者据称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闲话也说得很地道,但这段涉嫌“种族歧视”的话,还是惹恼了他的乡亲。

    在诸多上海色彩的论坛上,只要相关话题一露头,立即被群情激愤的上海网友托举成一座高楼,抨击焦点就是这一句“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争议到最后,双方往往以“上海人”及“非上海人”划线,演变成近些年来在上海十分敏感的地域文化优劣之争——争到后来,往往双方都动了真气,失了理智。一方有人说“外地人滚回去”,一方就怒斥“上海人小市民,小家子气”。

    关于上海人与外地人之类的争论,近些年在网上形形色色的论坛中,总是最受关注、也最惹争端的话题。但这一次,似有不同。上海网友的“同仇敌忾”,到了“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地步。而且,一些从不上网的老先生,一些研究语言的学者,也纷纷站了出来,捍卫“上海话的尊严”。

    有上海人严肃地指出,这是一场“上海话保卫战”。

    起初,这场论争的波及面之广、牵动阶层之复杂、争议程度之激烈,很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搁到上个世纪,难以想像当时的上海会发生这样匪夷所思的争端。

    严格地说,上海话的发明权,并不是“上海人”,本来就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创造的。而上海彻头彻尾的本地土话,如浦东话,早已成为上海滑稽戏中调侃的对像(早年的浦东,是彻头彻尾的乡下),没几个自诩正宗的“上海人”会说。

    而现在习称的上海话,在方言中,其实是相当独特的一种语言现象,不像四川话、广东话,它没有广阔的乡土根基。它从诞生时起,随着移民的来源更多样化,就始终在变动不居的状态。如果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可能有人为上海话大动肝火。谁会自居是上海话的正宗所有者?甚至可以说,每一个说上海话的,在当时都是“新上海人”。

    在年岁大些的上海人中,见了面寒喧,常会问一句在上海以外的人很奇怪的话:你是哪里人啊?对方也会很自然地应一句:“我宁波人啊!”“啊,我们好算大同乡啦,我温州人啊!不过我娘是南通人。”尽管,他们说的都是地道上海话,但是他们仍会很习惯地提及自己的籍贯。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间的三四十年,由于户籍制度的严苛,人口流动成了极难难的事,移民几乎不存在了。上海关门了,静止了,上海话也静止了,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方言了。已经在上海兢兢业业了两三代的“新上海人”,也很自然地以“上海人”自居了。那个时候,因为上海工业在全国的领头地位,上海货在全国的口碑极佳。拥有中国最庞大产业工人大军的上海人,确实有很强的优越感。哪怕你是从省会城市来上海出差的人,也一律被看成“乡下人”——除了上海,连北京也摆脱不了乡下的叽嘲。当时的一首弄堂童谣是:“乡下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不来,米希米希吃咸菜!”一个上海本土意识极强的群体,就此固定下来,并发展壮大。

    那个时段,上海户口是极为金贵的。能留在上海的外地人,主体是三类:要么是当年南下解放上海并留了下来的官兵;要么是大学毕业生,留在上海工作的;要么是与上海人结婚,为解决两地分居而调入的。但这样的人极少,不成气候。哪怕你是当时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但凡在公共场合的争执中一旦说了普通话,极可能招来鄙视目光,还伴着一句上海话:“这帮乡下人,拎不清的!”没什么外地人敢在上海向上海人叫板,想留下,只有一条免遭陌生人歧视的办法:学会上海话。

    而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国际“老外”和国内“老外”以及农村的“老外”,全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了上海。上海仿佛很像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了,华洋杂处,五方辐辏。近年来“扎根”上海的,不少是事业有成的高薪人士。这群人在上海攻城略地,甭管是买房买车、就学就业,都来势汹汹。甚至在上海开始流行这样“不怀好意”的段子:内环线以内,流行说英语;中环线与外环之间的房子,流行说普通话;而唯在外环线外,才是上海话的天下。这话的意思,就是讽刺上海人失势了。

    人口流动的加剧,广东等地的崛起,工业改革的深入,让上海的传统优势产业一度黯然无光。上海人的优越感,非但受到这群“新上海人”的藐视,各地流行的诸多小品,也把上海话或上海人“涮”得不轻——上海人不能不有凤凰落地不如鸡的气忿。

    毕竟资源有限,“新上海人”来了,房子难买了,名校难进了,想找一份好工作,就更是快难于上青天了。

    因此,本地人的愤怒,实在是很容易理解。欧美各地,也包括我们的邻国经常发生的工人农民抗议进口产品及外来劳工挤占市场的罢工,与此可能就有类似之处。甚至连熟悉的上海话,也因为中小学要推广普通话,而在上海小囡中有失传之虞。而向被称为“阿乡”的新上海人,心里却觉得舒心爽气了——不必费劲巴力地学上海话啦。

    去年,CNN某档谈话节目的主播辱骂华人,在全球华人世界欣起轩然大波。国人很生气,后果却不严重,那家伙轻飘地吐出一句“SORRY”,就依然悠哉游哉地做他的主播职了。如今,上海人很生气,有关决策层倒是应该从这场异乎寻常的争论中,看到深层次原因,化解积怨,争取和谐。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在“上海话”的争论中集中爆发。但是,如同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未必符合本国国民的根本利益,上海人的“排外”心态,亦有调整必要。

    尽管经济危机逼得很多瑞士人有就业危机感,但并非欧盟成员的瑞士,最近全民公决,否决了禁绝欧盟成员国特别是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人士来瑞士就业的提案。这不是瑞士人特别宽容,而是此举对瑞士发展和瑞士人的根本利益有好处。

    人家国家间尚且如此,我们的地域之间又何必如此壁垒森严?更何况,拿什么来精准地定义“上海人”,本身也是个难题。按户口?按出生地?按籍贯?按上海话是否地道?无论哪个标准,都会有遗珠之叹。

    在人口与物资流动中繁荣的上海,也会在同样的流动中更加繁荣。只是,“上海话之争”、“上海人与外地人”之争,怕是会偶有机会便冒出来放放烟火,解解瘾头——因为,深层次原因目前还没有化解的趋势。

    没准吵伤了的两群人,忽然有一天发现:遑论新旧,原来都热爱上海这方热土,都是上海人啊!

    那么,让人流物资投资流更顺畅地涌入上海,上海才会发展,上海人的地位才会稳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