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再过一万年,孔子也不是"于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8月28日,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称《百家讲坛》太娱乐化,从此再也不上。而对于“学术超女”于丹,孔庆东却赞赏有加,称“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重庆晚报》8月29日)
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孔庆东教授的话,可以理解为对于于丹的一种赞赏和肯定。但实话实说,笔者对此论当真不敢苟同。作为一个影响中国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等2000年之久的至圣先哲,孔子之所以千古不朽,源于他创立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体系。文化精英是代代层出不穷的,但是像孔子这样的文化宗师却注定是“独一无二”的。那么,靠解读孔子论述和经典思想成名、在商业炒作中走红的“学术超女”于丹,无论素养多深,也是不能与孔子相提并论的。
尽管,历史的玄机,文化的神韵,借助学者的个体才识,演绎得“如火如荼”,让世人一时为之震撼和倾倒。然而,在“传媒平台+文化解读+学者个性”新文化传播模式所引发的喧嚣声中,却难以回避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实:商业的气氛太浓了,文化炒作的功利色彩远甚于文化的原有魅力。一次次“文化大餐”捧红了一个个学者,他们正在商业的推波助澜中不断地走上相同的人生道路:个性解读、签名售书、四处讲学——出版商、传媒商以及学者本人不但得了名气,也有大把钞票入帐。而与之相比,文化的传承呢?在一段时间的文化冲击与文化激情之后,似乎没有多少人真正吸纳到文化的精神;我们很容易发现,“于丹”们的名字比文化元素更深入人心。
在时下这个欲望被放纵、价值被消费同时又异样缺乏文化滋润的年代,“于丹”们的大红大紫几乎是必然。其实很难分得清楚,是学术的于丹还是商业的于丹。也许,如此遮掩在广告营销、名人效应等光环下的文化传播,会一时甚嚣尘上,但从长远来看,永远不要小看大众的文化理性,可能用不了多久,与功利挂钩的“个性解读”就会渐渐归入沉寂。
美终究是美,丑终究是丑,千百年传承的“沉鱼落雁”之美,注定比流行的“稀缺美”、“中性美”、“另类美”更富有生命力。因此,在价值包容的今天,我们可以各抒己见、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解构经典,甚至可以说“倒退2000年,于丹就是孔子”、“章子怡比孔子更伟大”——但请记住一点,经典永远是经典,哪怕是再过一万年,孔子也还是孔子,不可能成为“于丹”。而反过来,再过几十年乃至更远,“于丹”还能成为大众口中的“美丽谈资”吗?这才是个问题。
作者:陈一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